首页 > 深圳教育资讯 > 招生与政策 > 深圳南山重点学校西丽小学
作者: 查查吧深圳学区房 发布时间:2019-05-28 00:00:00

坐落在南山区优美的西丽湖畔的西丽小学,创建于1933年,是深圳市为数不多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多年的办学历程,使西丽小学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1986年,西丽小学被确定为深圳市重点学校(首批),之后又分别通过了“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等专项评估。2014年,西丽小学加挂校名“深圳大学城西丽实验小学”。目前,西丽小学校园占地27000多平方米,共有47个教学班,学生2298人,教职工160人,是南山区规模较大的一所公办小学。

坐落在南山区优美的西丽湖畔的西丽小学,创建于1933年,是深圳市为数不多,甚至是全国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多年的办学历程,使西丽小学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1986年,西丽小学被确定为深圳市重点学校,之后又分别通过了“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等专项评估。共有43个教学班,学生2042人,教职工136人。是南山区规模较大的一所公办小学。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丽小学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优良办学传统,通过狠抓教学质效和课堂文化建设,狠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狠抓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使学校呈现出健康、和谐、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学生品格教育成效显著,学校特色发展更是亮点纷呈、捷报频传。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性是它的本质特征。为此,我们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以爱为本,因材施教,努力唤醒、激励并满足学生内心美的天性和求知的欲望,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体验成功的欢乐。

小学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应该在牢固打好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个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和谐、全面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挺起胸来走路!

碧波荡漾的西丽湖滋养了一方净土,连绵起伏的塘朗山脉环抱着民风淳朴的村落,具有80年办学历史的西丽小学就坐落在这些村落之间。从农村的私塾学堂开始,学校的发展经历了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土地改革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学校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注入了“强心剂”,作为特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在1980年之后,这所从来只是接受新围大队子弟为学生的农村小学首次有了外籍生源。在很短的时间内,学校发展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历史机遇。从农村学校起步,到区一级学校、市一级学校,再到省一级学校,从农村学校到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学校,西丽小学的发展与时代同步,速度惊人,成绩喜人。

办学历史

早在商周时代,九祥岭片区就是古人活动比较密集的区域。据深圳市文物局考证:九祥岭海拔约60米,位于南头至西丽湖的公路东西两侧。1990年考古时发现青铜遗址,出土印纹陶片、陶器一大批,遗物丰富,可与大梅沙、叠石山青铜时代遗址相媲美,对研究深圳地区乃至广东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九祥岭青铜时代山岗遗址”已被列为南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上世纪初,王氏、谢氏、廖氏、陈氏等几户人家从宝安县龙华、石岩等地移居至此,八九十年前这里还没有地名,到处是荒山野岭,荆棘丛生。这六七户人家便在这一带开荒种果,养鱼种稻。秉承着吃苦耐劳的本性,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人丁也逐渐兴旺起来。虽然长辈们学识不高,识字不多,但念念不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于是商量着办个私塾,请来先生教小孩子读书识字。这就是现今西丽小学的前身了。

经刘英杰倡议,族长刘广和发动全族捐金支持祖祠重修并顺利完成,今新围村刘氏宗祠的规模,即是咸丰四年重建的形制。因此,宗祠择地,定方向,昭兹来许,创新围刘氏600年基业。按刘英杰乃新围十六世祖的代数推算,刘原广定居新围时间不应在宋代,应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

1933年,在刘氏祠堂,上沙河学堂迎来了首批学生,这也是西丽小学的首批校友,他们是彭玉新、刘琼发、彭伟安、谢运如、谢运安、廖带福等。

1937年,考虑到地理环境因素——九祥岭地势较高,不易被水淹。学堂搬迁到七和堂,就是九祥岭。最初该村居民主要由王福、王官胜、廖官友、谢祥、谢成、陈氏等七家组成,故名“七和堂”。这里也一度称作“较场岭”。因九祥岭山脉众多,为图吉祥,于是逐渐音变为“九祥岭”。也有一种说法:该村村民谢祥曾做上沙河学堂校董,他提议将“场”改为“祥”,以彰显办学业绩,因此村名变为“九祥岭”,学校也改名为七和堂小学。

1938年,宝安沦陷后,学校被日军占领,于是老师们带领众多学生到塘朗山山坑里坚持上学,这样过了两三年。后来,学堂又搬迁到当时的九祥岭碉楼,易名为国民中正学校。

1949年宝安县解放后,学校搬迁到新围村,并更名为上沙河小学。当时学校有三四名老师,有了二三十名学生,都是官龙、九祥岭、新围和留仙洞四个村里的孩子,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上沙河小学是当时该片区唯一的一所完整小学,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而附近珠光、塘朗、平山等村的小学,只有两三个年级,等到了高年级之后,那儿的学生就转到新围小学读书。小学毕业直接升到南头中学读初中。当时的老师前后有刘荣才、陈茂新 、黄占祥、林彩云、叶作舟、刘松龄。

上沙河小学的意义在哪里呢?据考证,它和古老的私塾不一样了,虽然是复式教育,但是学校里首次有了年级梯次,孩子们知道了一到六年级的概念。

教育历程

从1933年到1986年之前,学校的校名几经变更,校址也从刘氏祠堂、碉楼、南天路边几次搬迁,虽然是名义上的上沙河乡或西丽片区的中心小学,但是学校的发展速度很缓慢,这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农村学校的漫长摸索阶段。

从建校之后到1949年之前,学校不仅是一个启蒙孩童的学堂,也是一个宣传革命真理的根据地。学堂的老师追求进步,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日本侵略者作战,与敌人斗智斗勇,涌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其中之一是卓就,阮屋村(现为大冲社区)人,1940年前后担任沙河游击大队队长,卓就的岳父王福是九祥岭的村民,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曾赞助过学堂,当时是学堂的董事。卓就经常在学堂里与队员们开会,商量打日本鬼子的事情。卓就一面负责学校的工作,一面以学校为根据地指挥着游击队与日本鬼子斗争。他枪法出众,胆大心细,带领游击队员消灭了不少日本鬼子,在当地非常有名。

此外,还有智救蓝杰县长的学董王福。王福,九祥岭人。因其家底较殷实,赞助过学堂,所以曾任学校董事。蓝杰,广东博罗人。年轻时参加东江纵队游击队。王福任学校董事时期,有一天,蓝杰和一名游击队员来九祥岭开会,不料被日本巡逻兵发现。双方交火,枪声大作。那名游击队员不幸被捕。蓝杰边打边跑,正巧躲进了王福家的院子里。说来也巧,马上要过中秋,王福的妻子正在家做供奉的糕点。看到蓝杰躲进来后,她赶紧让他躲进木桶,顺势用竹簸箕盖住桶口。日本兵闯进来后,东翻西找,王福和妻子借机端上热腾腾的糕点给日本兵吃,将他们打发走。蓝杰得救了,他十分感激王福一家的义举,于是拜王福的妻子为义母。解放后,蓝杰曾任宝安县副县长。他经常来看望王福一家,也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

1966年,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新围小学也办起了小学附设初中班,初中班持续了四五年之后取消。初中读两年,新围小学的学生小学毕业之后不用去南头中学读书,就可以直接入读初中班。

游应连是在新围小学工作时间最长的校长,从1957年到1983年,这个年代间中国的历史也是曲折的,这26年间,游应连在新围小学三进三出。在此期间,学校的校址多次搬迁,从新围村刘氏祠堂,到新围村荔枝园边,再到九祥岭碉楼,再到如今的西丽小学校址。

在1958年的“大跃进”期间,新围小学也热闹了一番,当时周围几个村庄如白芒村、麻磡村、大磡村、牛成村、留仙洞村、王京坑村和王里村的学校集中办学,孩子们都要到新围小学来读书,原本只有120名孩子的学校一下子有了400多名学生。周围的村庄孩子们全部来到了新围,这种教育模式在大跃进期间叫集中办学。周围学校的老师也全部调过来,教师从7人增加到10多名老师。当时教室不够,把猪圈、厕所等但凡能够遮风挡雨的地方打扫清理,通通改成了校舍。因为有几个村比较偏远,有些孩子是要住在学校的,学生还要放学之后自己生火做饭,最多的时候,孩子们四、五十个炉子一起生火,炊烟袅绕,这是当年的一道风景。

1968年11月“侯王建议”之后,新围小学的老师们被遣回原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校也由政府主导变成了由新围大队领导,许多有丰富教龄的老师被遣散回家了。急缺老师,这成为新围大队队长王炳新非常头痛的事情,可学校要支撑下去,只有聘请民办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建良、袁光强、谢汉强等年轻人就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了。

1986年,深圳市要扶持一批特区重点小学,做远期规划,当时深圳市教育局还下发了文件,西丽小学名列其中。这样,用了30多年的“新围小学”校名的学校正式更名为“西丽小学”。

文章内容仅为传递网友分享,不代表查查吧观点,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查查吧将不对此承担责任。
热门学校

微信搜索【深圳学区地图】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深圳学区地图”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搜索【chachabatzc】添加小编微信,回复加群,即可加入深圳学区地图交流群